•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养老之家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写在“家乡的小吃食”合集结束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0 16:10:28   浏览次数:9  发布人:1cae****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网图侵删 历经二十二天的回忆和记录,我记下了二十二篇文字。我是真没想到我能写这么多,一开始我以为也就能写六、七篇。如今回首看,小时候的这些小吃食,在我的回忆中慢慢都浮现了出来,因为它们本就存在记忆中,似乎是忘记了,但真正去回忆时,它们又自然出现。我个人觉得我回忆出了大多数,但肯定没有回忆完全,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还会想起一、二。就像前面写《奶奶的小偏方》时,我以为我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图侵删

    历经二十二天的回忆和记录,我记下了二十二篇文字。我是真没想到我能写这么多,一开始我以为也就能写六、七篇。如今回首看,小时候的这些小吃食,在我的回忆中慢慢都浮现了出来,因为它们本就存在记忆中,似乎是忘记了,但真正去回忆时,它们又自然出现。

    我个人觉得我回忆出了大多数,但肯定没有回忆完全,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还会想起一、二。就像前面写《奶奶的小偏方》时,我以为我已经写全了。后来婷婷妹妹告诉我,奶奶教过她一个治疗冻疮的小偏方,这个小偏方让她的冻疮彻底治好了。婷婷妹妹这么说的时候 ,我才慢慢忆起,奶奶那时应该也用这个偏方给我治疗过冻疮,因为小时候我手脚都生冻疮,奶奶没有理由不给我治疗。也许好得太快, 没有受过更多折磨,记忆反倒淡漠了。

    在写“家乡的吃食”这个小合集的时候,比前面写“转乡人”、“爸爸的副业”、“农事”这三个合集时体验完全不一样。之前写那三个合集的时候几乎是我自己“孤独”地写作,而写这个合集时,和我交流的读者明显增多。在和读者朋友的交流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比如写“韭菜盒子”时,读者“老刘”就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他说烙韭菜盒子不要放油,一定要盖上盖子,放油容易糊,盖盖子熟得快;和面要一半用烫面。他显然是自己的经验之谈,而这样的经验是我的家里人所不具备的经验。昨天有个读者又提醒拌韭菜馅儿的时候放小苏打和油,这样可以保持韭菜的碧绿,也不容易出水。还有两个读者提到,韭菜盒子里面不要放鸡蛋、不要放其它的调料,就取韭菜的香味。虽然口味是从小培养的,但看看大家不同的说法,我确实增长了见识。我认可我家乡的做法,也认可其它地方的不同做法。还有读者说以前炒韭菜旁边几家都能闻到韭菜香味,如今就算凑近去却只闻到股青草味儿,这说法确实让人感到忧伤,觉得终是吃不到当年的韭菜盒子了。

    小吃都带有地方特性,大家口中小吃的名字,也大多带有方言语音。这些语音有时候在普通话里面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词语,但用方言叫出来会觉得特别有乡土气息。这种乡土气息也带着每个地方独特的审美。我写“面疙瘩汤”时了解到,我们的面疙瘩汤在东北叫“疙瘩汤”,在诸暨叫“麦夹叽”,在山东新泰叫“沽渣头”。在陕西某地叫“夹老哇撒”,在山西北部叫“拌汤”。简单的一碗“烫饭”也是全国人民都喜欢的,在福建叫“熬饭”,在诸暨叫“煠饭”,在哈尔滨叫“菜粥”,在江西叫“菜饭”,在江苏叫“咸泡饭”,还有的地方叫“烩饭”,出生在湖南的红梅姐姐小时候去大姨家作客,吃了这个饭,作为小孩子的她形象地把这叫“潲饭”,也是充满童趣。当然中国那么大,还有很多地方会吃这碗饭,叫法也一定还有很多种。对于我来说,记录了自己的回忆,还能和这么多朋友交流,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有一个叫“舰长”的读者朋友,这段时间关注了我很多篇文章,且不吝与我交流一二。我估摸着舰长应该比我年龄大一些,因为他知道更多过去的事物。作为诸暨人,舰长对诸暨非常了解,给我介绍了诸暨的“藤羹”,告诉我固定在灶上的铁锅叫“镬”,还给我普及了“石磨”和“水磨”的区别,一并告诉我一个谜语“姐姐花肚皮,妹妹花肚皮,肚皮对肚皮,肚脐对肚脐。”我们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世间,在这世间真实生活过,我们每日睁眼看,竖耳听,这世间的一切不知不觉中就收入我们心底。这世间的每一个人才是活生生的“历史书”,且这样的记录比那些写成文字的历史书,更真实,更生动。

    当然写下的文字,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留言的读者中,有人质疑我写的小吃食名字是否对?这是地域问题,其实都对。我喜欢的油馍,有人说不好吃,这是口味问题,个体差异。我写家乡的方皮饺子时,有读者觉得我写得有问题,认为我把馄饨当饺子,但是我的家乡就叫饺子,从我能记事起,就这个名字,从未有过“馄饨”这个名字。馄饨还是后来离开家乡之后,去到其它的地方,才认识到的。我写面籽汤有读者觉得不值得一提,但对于他可能是这样,对于我却意义非常。所以,我个人觉得这并没有对错,只是饮食习俗不同而已。写“糍粑”时把一位老者惹生气了,对方认为我是在瞎写,认为那个时代家里不可能做糍粑,更没有油炸糍粑。我估计这是位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读者,看我的文字,误以为和我是同时代的人。这是不同时代的碰撞,同样的食物,不同的时代,有的时代没法吃到,但都见过,比如我父亲的时代;有些时代可以敞开肚皮吃,但可能见不到了,比如我女儿的时代。而我有幸处在这两个时代之间。

    写作中除了陌生的读者,还有熟悉的朋友也来看我的文字,他们的关注让我感到亲切无比。我们在西安相处了四年的赵蕾同学,我一直以为她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在写《糍粑》时才知道原来她是湖北老乡,她虽离开了家乡,但家乡的糍粑却常吃。这就是小吃食建立起的连接,这连接中都有淡淡的乡愁。身为一个生活在河南的东北人,在坐月子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两箱米酒寄回东北老家,给孩子喂奶到三岁的阿甘让我震惊,家乡有没有这种小食有什么关系,传承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最让我羡慕的是丁娟,如今我离开了湖北,作为新疆人的她却生活在湖北。她告诉我在湖北的饭店里,湖北人总爱点一锅锅巴粥,起先她不理解,现在懂了,因为我们的这份热爱是因为从小吃到大。也许她不喜欢锅巴粥,但她记忆中一定有新疆的某种粥的位置 ,别的粥都不能取代。

    我的家乡还有一种传说中的小吃食叫“油粑”,为什么说是传说中的?因为自我记事起 ,这种吃食我只听奶奶说过,奶奶从未做过。据奶奶说我们的祖先是从麻城逃荒过来的,兄弟俩一个占住村东头,一个占住村西头。到达那天正好过小年,没什么吃的,就做了“油粑”吃,因此我们那一方有过小年吃油粑的习俗。但这习俗在我小时候却也只是传说中的了,大人们都不做了。因为过小年时,我们可以吃的食物丰盛多了,比如炖腌过又风干的骨头。我在奶奶的描述中只知道油粑是烫面做的,要用油煎,再多一丁点儿细节那也是没有的。所以,我如今记下的这些小吃食,会不会变成曾经的油粑?也应该会,至少那时因为我的记录,我们会知道更多一点儿的细节。

    记录是快乐的事情,感谢各位读者的陪伴。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1cae****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613427379@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0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