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诵读第74天】
滕文公上5.4(2)
【原文】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yì/乎?”
曰:“否。许子衣yì褐。”
“许子冠guàn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wèi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zèng cuàn,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sì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
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耕种庄稼才吃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是。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
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的。”
孟子说:“戴什么样的帽子?”
陈相说:“戴白绸的帽子。”
孟子问:“是许子自己织的?”
陈相说:“不是,是用粟米交换得来的。”
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怕耽搁了耕作。”
孟子又问:“许子也用铁锅瓦罐烧饭,用铁器耕田吗?”
陈相说:“是的。”
“都是自己做的?”
陈相说:“不是,是用粟米换来的。”
孟子说:“用粟米交换铁器和瓦罐的人,不算剥削铁匠和陶工;陶工和铁匠拿自己的产品去交换粮食,难道就是剥削农民了吗?而且许子为何不亲自做陶工和铁匠,那样什么东西都能从家中取来使用?干什么要这样一—和各种工匠做交易?为何许子这样不怕麻烦?”
陈相说:“各色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能边耕作边做得了的。”
孟子说:“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倒单单可以边耕作边做得了的?官吏有官吏的事情,百姓有百姓的事情。况且一个人要用的东西,是要各种工匠才能备齐的,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做的才用,这是领着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劳心的人统治别人,劳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养活别人,统治别人的则被人养活,这是普天下通行的道理。
读此孟子言论,深感其思想之深邃。孟子通过与许子的问答,巧妙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许子虽倡导自食其力,但在生活实践中也依赖与他人交换物品。这让我们明白,就如百工之事不能兼做,治理天下亦不能与耕种同时兼顾。社会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一种自然的分工,是天下通行之理。这种分工保障了社会的高效运转,让每个人发挥专长。我们应理解不同角色的价值,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事事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