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被戏院老师认可的肖像照片
2007年清明那天晚上,偶然打开电视机,看到朱某主持的一档节目《艺术人生清明特别节目-中国话剧百年》,感慨良多……。
从1907年,欧阳予倩和李叔同创办春阳社和春柳社的演出活动开始,到今天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这个舶来的艺术在一代又一代话剧人的努力下,被演化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艺术。
我们小时候,上海人一般比较喜欢看用自己母语唱念的沪剧和才子佳人为主的绍兴戏,我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很喜欢看话剧。从还在幼儿园时起,就被父母带去离家不远的解放剧场看神话剧《田螺姑娘》和《马兰花》,那些剧本都是惩恶扬善的。小学四年级时,父亲想办法买来一台电视机。记得那时电视节目不是天天有,好像是逢双才有,家里电视机买来那天正好是周二,放的就是话剧《第二个春天》。那年月家里有个17英寸进口的电视机算是挺小资的,尽管只是黑白的,节目还很少,经常是一个剧目反复地重播。
在电视里看过的话剧就更多了:苏联的《以革命的名义》,列宁由北京人艺的演员周正扮演,是讲教育年轻人的;有《带枪的人》、《少奶奶的扇子》、《关汉卿》、还有关汉卿写的《胆剑篇》、《霓虹灯下的哨兵》、《万水千山》、《龙须沟》、《箭杆河边》、《六号门》、《不准出生的人》等等剧目。
1975年,如果不是我的户口要迁出上海,如果不是我的脸太小,人中稍嫌短些,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我就有机会当个话剧演员,走上舞台,把我敏感易动的心在舞台上发挥到极致。
工作后有了钱,尤其是79年回沪后,经常和兴趣相投的朋友们一起去剧场看戏。那时候买戏票不如现在那么方便,必须要提前好几天,到演出剧场门口的售票处先买好票,连看戏总要跑两趟才行。
剧作家杜宣访欧归来写了《欧洲记事》,我们特地赶去茂名路上海艺术剧场(原来的蓝心大戏院)看演出。记得那时上海艺术剧场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主要舞台,而青年话剧团的舞台主要是在解放剧场。在上海艺术剧场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里的女主角是奚美娟演的,那时她才刚从学校毕业进人艺,觉得她的声音特别甜美,演技极好,尤其是阳台会那一幕,至今闭起眼睛仍感觉历历在目;还喜欢青话的李家耀,在解放剧场,他把个《吝啬鬼》给演绝了,第一次在演出中走下舞台和观众互相交融在一起;描写莫扎特之死的话剧《莫扎特之死》,主演娄计成,说的是因为萨利艾利妒忌莫的才华,投毒害死了莫。
魏宗万在戏中演一个叫风的,身披黑斗篷,代表着萨利艾利阴暗的心灵;娄际成演的《西哈诺》真是惟妙惟肖;周野芒在《三剑客》里挥舞着利剑,不比法国佐罗逊色;不记得《莫里哀》是哪个剧团演的,也不记得主演是谁了,只记得最后的一幕,他终于累得病倒在舞台上,被人背着,正面朝向观众席,那惊心动魄的鲜血从他嘴里不断地喷涌而出,最后他是死在了他倾尽毕生精力所热爱的舞台上。
1981年在长江剧场,上海青年话剧团的10幕历史古装剧《秦王李世民》堪称经典之作,张名煜扮演唐高祖李渊,李祥春扮演正直善战的秦王李世民,焦晃扮演阴险狡诈的太子李建成,青年演员徐幸在戏里扮演一个替父报仇女扮男装的女子。舞台上的战场金戈铁马,硝烟弥漫,当时看来,一点不比电影里的战场逊色。
最喜欢的演员是戏疯子焦晃,《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里的安东尼,第二次握手里的苏冠兰,他在舞台上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情意绵绵,完全融入到了戏中的情境里。山东籍美女演员李媛媛的埃及艳后既有女人的多情与温柔又有男人的刚强与智谋,和焦晃饰演的安东尼双双坠入情网;女演员里我还喜欢郑毓之,她演的宋庆龄气度非凡、尹贵妃丰腴妩媚、布洛克夫人洋气十足;上海儿艺的方掬芬演的小孩子特别可爱,在舞台上欢欢乐乐跳跳蹦蹦的,即使她早已经是个母亲;北京人艺朱琳演的蔡文姬那一招一式,足见深厚的舞台功底;顾永菲在《家》里面演的爱人却不被人爱的繁漪……;蓝天野邓榕黄宗洛于是之等演的《茶馆》,老北京味儿特别地浓;北京人艺的庄则敬那大鼻子里发出来的声音特有磁性;北京儿艺演的报童,由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惟妙惟肖;杨在葆曹蕾的《年轻的一代》,陈少泽徐幸的《勿忘我》等等剧目都让我喜欢。
时间久了,好些剧本只记得名字,记不清内容了,好多演员的名字也逐渐忘怀,但不能忘却的是话剧带给我的情感冲击,话剧带给我的精神享受。话剧虽已百年,但她依然年轻;即使她已百年,可我依然爱她。
2007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