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这是一位很命苦的诗人。却写出了一首心情豁达的诗句。一句“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馀香,时传音信”,意为“春光易逝,而人犹多病,等到探春时春光已尽。伤春无用,不如寄望于蓬莱仙境,求得真正的欢乐。不然就算暂留眼前风景,也终究只能一遍遍重复这伤春心情”,是不是自我开解,豁然开悟之意?
他是苏轼的朋友。生前尝举进士;因游荡不羁,几被妻子毒死,遂弃家为僧,寄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崇宁中,自缢而死。
金明池 僧挥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成幽恨。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
怨入双眉闲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馀香,时传音信。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
译文
天际空阔,浮云高远,清溪横流,春水去远。夕阳西下,空气里隐有微寒。无人空阶一片寂静,杨花逐渐稀少。紧闭的朱门内,传出黄莺儿娇嫩的啼声。悔恨如此匆忙就让清明时节过去了,再不赶紧去看,枝头剩下的残花怕已是满腔幽恨。偏偏天气又连日阴沉,整日里慵倦困乏,等到再起身去看时,好春光都已过尽。
幽怨隐入双眉,终日愁眉难展,品味此时心情,正与这愁损的双眉极为相近。这愁绪深深,无非自找,精神恹恹,羞被人问。又哪里知道梦中还有蓬莱仙境,等到把那一点俗世眷恋都忘干净了,那时自有人来传递佳音。不然,就算留得住这些莺儿花儿,只要东风不肯停留,也仍会不断重复这眼前愁闷。
赏析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一气连用了三个境界开阔的短句,一反伤春词细腻入文的模式,起笔突崛。三个远景,如果只从单个分开细看,纯粹只显豪阔苍远的境界,于伤春主题并不切合,但一经组合排列,哀氛就透过词句四处弥漫,奠定了全词“伤”的基调。
“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是目之所及的视觉感受。虽然莺声“犹”嫩,但终能嫩到几时呢?
“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馀芳,已成幽恨”。时光易流,一过了清明,各种各样的花儿,就都陆续委地凋谢了,丛中和枝头只疏疏落落地留了一点儿残英。到这时,莺声已老,不再嫩了;可见“犹”得短暂、无奈。
“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几天前还有若有若无的遗留的花儿,可忽忽几日,稍没注意,一下子就只剩满目绿肥,些许瘦红也难觅了。
“怨入双眉闲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写的是春愁怨情。“斗损”,谓思量甚苦;“看承全近”,即特别看待极其亲近意。怨入双眉,思量甚苦,皆因春去无情。
“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厌厌”,精神萎靡的样子。
“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是全词最堪回味处。心怨源于春逝,这里却说即使莺声和花香留住了,最伤心处,并非春天美景消逝,而是时间老去人老去——春天可以再来,人却难以再少!无言之伤,尽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