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日,“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融媒体采访活动持续开展,深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攻关一线,共同见证中央企业发展的新变化、新高度、新成就。第五站走进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廊坊研发基地,感受中国核电技术的魅力。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
作为我国核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中核集团以“华龙一号”为关键突破口,
推动核电技术从
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使我国核电技术与综合竞争力
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中核集团漳州核电基地
近日,
“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融媒体采访
第五站走进中核集团,
来自新华社、科技日报、
工人日报、中国日报、
人民政协报、中国新闻社、中国证券报、
人民网、中国网、央广网、环球网、
国有资产管理、知领、
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澎湃新闻
的专家记者,
一同走进中核集团旗下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廊坊研发基地,
感受中国核电技术的魅力。
全产业链布局引领产业升级
中核工程深耕核电技术自主化领域六十余年,是我国唯一同时具备核电、核化工、核燃料、核设备等核工业全产业链研发设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其牵头研发设计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已成为中国核能“走出去”的“国家名片”。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中核集团共计12台),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介绍:“‘华龙一号’首堆设备国产化率从88%跃升至目前批量化建设的90%,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快速发展。”中核工程积极联合国内相关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国产化替代,不断提高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的自主可控水平,先后与58家国有企业、140余家民营企业联动,完成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在内的411台设备的国产化,并获得700余件专利、120余项软件著作权,实现核电技术与设备的独立自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创新引擎驱动未来新图景
中核工程廊坊研发基地是聚焦于核电技术工程科研工作的“非核基地”,这里建有多种核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设施。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筑造的安全壳结构性能实验平台“玄武”,以“华龙一号”为原型,目前其尺寸和容积均位列世界第一。国际上首次安全壳严重事故热压耦合试验就是在“玄武”上完成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安全壳结构性能实验平台“玄武”
与“玄武”相邻的,是安全壳综合热工试验台架“盘古”。“盘古”是廊坊研发基地上建成的第一个科研试验台架,直接支持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装料节点。
安全壳与安全系统综合试验台架,由中核工程以华龙后续机型反应堆及安全系统设计为原型的整体试验台架,这是中核工程公司在建压力最高、系统最复杂、规模最大的整体试验台架,参数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将有力支撑华龙后续机型研发。
核安全是发展核能的前提与基础。“盘古”“玄武”等科研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有助于推动安全壳等系统性能深度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核电运行和核能应用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开放合作共创核电新篇章
中核工程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中国核电技术的国际影响力。该公司正在推进的海外项目或深度合作机构遍布俄罗斯、英国、巴西、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中核工程还面向全球开放核科研设施,与全球同行,共同打造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廊坊研发基地的安全壳结构性能试验平台“玄武”和安全壳综合热工试验台架“盘古”已面向全球开放,有力促进了国际联合研发和科技交流活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安全壳综合热工试验台架“盘古”
从“华龙一号”的自主研发到中核工程的领跑地位,再到研发基地的创新引擎和开放合作的国际视野,中核集团正以坚定的步伐推动中国核电技术迈向新的高峰,向全球能源变革的浪潮中注入强劲动能。
———— /END/ ————
责任编辑丨杨致刚
校 对| 龙旭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