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满心欢喜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庆典,是心心念念的盼头。从腊月起,便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满心期待着新年的种种美好。
年关将至,父母会带着去集市上采买年货,新衣服、鞭炮、糖果,每一样都令人兴奋不已。除夕那天,早早起床,穿上崭新的衣裳,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和小伙伴们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人手一盒小鞭炮,捂着耳朵点燃,在噼里啪啦的声响中欢笑着奔跑,空气中弥漫着烟火的气息。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春晚,桌上摆满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食,欢声笑语不断。零点钟声敲响,长辈们会递来红包,那一张张崭新的钞票,承载着满满的祝福与关爱,小心翼翼地收好,仿佛握住了一整年的幸运。
走亲访友也是过年的“重头戏”,拎着精心准备的礼品,去叔叔伯伯家拜年,和表兄妹们分享着各自的趣事,热热闹闹,亲情在欢声笑语中愈发醇厚。那时候的年,有吃不完的美食,玩不够的游戏,穿不完的新衣,还有亲人无微不至的陪伴,热闹、喜庆,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长大后年味渐失的缘由
物质丰盈,期待不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曾经那些只有过年才能奢望的东西,如今已变得稀松平常。小时候,新衣、美食是过年的“标配”,平时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只有到了年关,才能穿上崭新的衣裳,品尝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佳肴。而现在,随时都能购买新衣,下馆子也成了日常消遣,过年在物质层面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曾经心心念念的压岁钱,如今自己有了稳定的收入,数额也不再像小时候那般令人激动,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形式,那份单纯的喜悦和期待已难再寻。
传统渐远,氛围不浓
禁燃烟花爆竹的规定,让年失去了标志性的“烟火味”。记忆中的除夕夜,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照亮夜空,那是年的“声音”与“色彩”,如今的寂静,总让人觉得少了些热闹劲儿。春晚曾是阖家团圆的必备背景音,一家人围坐,边看边点评,其乐融融。但如今,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线上游戏、短视频让人目不暇接,年轻人更倾向于抱着手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春晚的关注度逐年下滑,那种一家人共享欢乐的温馨画面愈发少见。再加上旅游过年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奔赴异地,传统的走亲访友、邻里相聚的过年模式被打破,使得原本浓厚的年味在奔波与新环境中渐渐消散。
聚少离多,亲情转淡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外出打工、求学,一家人常常分散各地,一年到头难得相聚。即便过年,也是来去匆匆,短暂的相处来不及深入交流,曾经亲密无间的亲情,在时间与距离的拉扯下,变得有些生疏。走亲戚时,面对许久未见的亲戚,除了寒暄几句,竟发现无话可说,曾经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仿佛被岁月尘封,熟悉的亲切感被尴尬的沉默取代,亲戚之间的纽带似乎也变得松散,亲情不再是过年时最温暖的慰藉。
开销繁重,压力倍增
过年,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支。走亲访友,礼品不能少,各种高档礼盒、烟酒堆满后备箱,还没出发,钱包就已瘪了一大截。压岁钱更是“压力山大”,亲戚朋友的孩子众多,每个红包都承载着“面子”与“情谊”,给少了怕失了礼数,给多了又实在心疼。同学聚会、朋友聚餐,轮流买单,一番下来,数月积蓄付诸东流。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经济尚未完全独立的年轻人,或是上有老下有小、肩负家庭重担的中年人来说,这笔开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让人在喜庆的氛围中也难掩焦虑。
怕被追问,心生焦虑
事业、婚恋、生育,这些人生大事,每逢过年,总会被亲戚们反复提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害怕被问工作找得如何,是否薪资可观;到了适婚年龄的青年,单身的怕被催婚,恋爱的怕被催婚期、催生娃,仿佛过年成了一场“人生审讯”。亲戚们的关心或许并无恶意,但一次次的追问,却像一把把无形的尺子,衡量着自己的生活,让原本想放松的心情变得紧绷,为了躲避这些压力,对过年也渐渐没了热情。
New Year
重拾年味,重寻美好
其实,长大并不意味着要与过年的欢乐“绝缘”,只要用心,依旧能找回那份遗失的美好。主动参与年俗活动,和家人一起写春联、包饺子、做年夜饭,在协作中感受亲情的温度,传承传统习俗的魅力;即便不能相聚,也可通过视频通话、线上游戏等方式,与远方的亲人朋友“云过年”,分享彼此的生活,让距离不再成为情感的阻碍;试着转变心态,将亲戚的询问当作关心,大方分享自己的生活,也倾听他们的故事,说不定能收获意外的温暖与启发。
过年,终究是一场关于团圆、关于爱的庆典。岁月或许改变了过年的形式,却无法磨灭它在我们心中的意义。当我们重拾对年的热情,用爱与真心去拥抱它,便能在成人的世界里,重新寻回那份儿时的纯真喜悦,让每一个新年,都成为美好生活的崭新起点,充满希望,熠熠生辉。
THE END
春节快乐
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