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顺利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孩子们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稍有不慎可能走向歧途。如何用法律保护“小树”不被风雨摧毁,将已经迷途的“羔羊”引回正途,正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庭长秦硕每天要思考的事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理性之爱
帮孩子续写未来之路
常常有人把少年法官比作妈妈,秦硕对此有不同看法:“我觉得我们和妈妈是完全不同的角色。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作出各种决定都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些时候决定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作为少年法官,我们要在理智且专业的基础上共情,就要选一条对孩子最有利,也必须是正确的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硕始终记得自己审理的第一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只因高三学习压力大,跟母亲赌气拌了几句嘴,就跑出去抢了别人200元钱。他抢劫的初衷是,要向父母证明“不靠学习好,我也能活着”。
在庭前谈话时,秦硕见到这起案件的被告人,男孩穿着白衬衫,小心翼翼地坐着,两只手放在膝盖上紧紧攥起。
开庭时,男孩认错态度良好,积极退赔财产损失,公诉人认为他的人身危险性较低。被害人在听说其犯罪动因后,也谅解了被告人。
在与孩子聊天过程中,秦硕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亲人间的情感关怀和平等交流非常欠缺。最终,秦硕依法对这起案件判处缓刑,并对这个男孩进行了多年的跟踪帮教。后来,这个男孩逐步修复了和父母的关系,并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
也是从这个案子起,秦硕开始重新思索“少年法官”这个词的含义。对于少年犯罪,什么是最好的裁判结果?秦硕认为,要宽容,但绝不是纵容。少年审判并不意味着简单地从轻处罚,而是评估每一起案件的社会危害性,挖掘每一个案子背后孩子走入歧途的原因,并为其量身定制矫治方案,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案结事了不是终点,挽救孩子的人生才是秦硕和她的同事们更大的目标。
铁面威严
守护孩子的一片晴空
孩子是美好的,同时也是弱小的。当孩子们面临不法侵害时,秦硕和她的同事们用法律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
“不仅要办好摆在面上的案子,还要曝光和惩治掩盖在合法身份下的‘隐形犯罪’。”在秦硕看来,利用教师、亲属、邻居等“合法身份”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更加隐蔽,更需要及时发现和依法惩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秦硕注重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条,用法律宣告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 “零容忍”的态度。
在“名师家教性侵案”中,秦硕针对被告人利用家教身份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对其作出北京市首例宣告“从业禁止”判决,即判决被告人自刑罚执行完毕或假释之日起5年内禁止其从事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教育工作,该案入选当年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5年已经是当时顶格判的最高年限,像这样的被告人之后也会被吊销教师资格。虽然吊销了教师资格,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也有可能进入其他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从2022年11月起,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教职人员会被判处终身不得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秦硕解释。
“在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熟人作案占比在60%以上,其中包括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职人员、家庭成员、邻居、网友等。”秦硕介绍。2020年,秦硕带领少年法庭总结海淀人民法院审理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尤其是熟人作案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向全社会警示涉未成年人“最黑恶的犯罪”。
法治延伸
积极探索创新工作
“同学们,大家把纸的四边折起来,是不是中间的小球就安全了?”在给学生们上法治课时,秦硕用折纸的方式告诉大家,人的行为要有边界,如果没有边界和约束,生活就会像小球失去平衡,掉入深渊。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每次讲完课,秦硕都会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反应。课后,秦硕会在班里多等一会儿,遇到来寻求帮助的孩子,她都会耐心倾听,积极地帮孩子想办法,直到彻底解决问题。一直以来,秦硕习惯将工作在法庭外不断延伸,她常说,少审法官,要成为所有孩子们勇于面对不法行为的底气。
这些年里,秦硕探索出了一条对罪错少年的挽救、教育之路。她带领少年法庭探索“首审责任制”,结合“三审合一”综合审判改革,对涉及同一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均由首审法官负责审理,建立法官与涉诉未成年人的一对一管理模式。
同时,她还是党建品牌“拂晓”的开创者、亲历者。“‘拂晓’寓意清晨护航少年前行的第一缕阳光。少年法庭希望成长是积极向上的,也是光亮平坦的。”秦硕说。
多年耕耘,她打造了“2+1+2”防护型少年审判“海淀模式”,即以审判为中心、前置“警示+预防”审前防御机制、后置“帮教+救助”判后保护机制,强化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实现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双向保护、全面保护。
为了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秦硕还打造了“律荫小筑”少年法庭法治教育品牌,为学生、家长、学校订制各类法治教育课程和情景模拟剧数百场,为全国落实“双减”政策提供校园法治保障新路径。
“我们的法律在进步,但仍然追不上当代孩子思想的变化速度,而孩子又在不断地成长,尽可能地完善法律,护佑未成年人走上正途,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思考和行动的准则。”秦硕说。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编辑/赵蕊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