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编者按:大规模社会调查是立足于科学的抽样和变量操作化方法的实证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建立并发展了几种主要的大规模社会调查,不断更新数据,在惠泽学术研究的同时培养了青年研究者的调查研究能力。本期“调查研究”邀请几个大规模社会调查项目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共话纵贯调查中的访问技术及其影响。
目录
李炜 杨标致
唐远雄
张春泥 孙妍
大型社会调查中社区接触的困与进
李炜 杨标致
对于数据生产者来说,调查数据的汇总和发布为量化研究提供“公共基础设施”,而数据的搜集更像一场访员与社区、答话人、受访者建立“关系”、获取信任、中立互动、如实记录的“田野”之旅——以问卷为“器具”,访员延伸了研究设计者的眼光和视野,化作社区与家庭环境的参与式观察者、有限时间约束下的结构化访谈者。只有还原这一过程的困难和权衡之道,我们才能理解社会调查在知识生产中扮演的综合角色,同时,量化研究者才能加深对数据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使用好数据。
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CSS”)的经验,笔者认为,要收获一份真实、可信、有效的问卷,需要突破社区、家户、受访者三道“门”。
第一道门:社区之门。行政村是大型社会调查执行的基层单位,取得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同意与配合是首要步骤,开展调查之初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通过行政联络建立关系。CSS早期曾通过国家部委的支持,逐级向下进入社区,但此种方式无法长久。自2011年至今,包括CSS在内的一些大规模社会调查项目采用建立全国地方高校合作调查网络的方式,其中一个考虑便是行政联络的需要。由于高校具有社会知名度、本地人际网络、各类工作联系等优势,拥有与社区搭建关系的正式或非正式通道,因此可使后续工作效率高、效果好。
第二,全方位动用社区资源,为顺利调查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一是通过社区的公共性为调查提供宣传渠道。比如在社区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通过社区微信群通知宣传动员居民等。二是借用社区的各类设施或工具,比如社区固定电话、志愿者马甲、办公室、楼宇门禁卡、交通工具等。三是请求社区提供入户的帮助,如调动物业、保安、楼栋长、网格员、社区志愿者,联络住户、为访员带路、引导入户等。
第三,在社区干预和研究中立性中,取得运用行政关系的平衡。一是学术调查工作方法与基层惯常的行政工作方法存在差异,若调查者没有深刻理解学术调查的设计用意,容易默从社区工作人员的“热心”建议,进而带来系统偏差,这尤其影响抽样的科学性。比如访员抽中某一住址的租户,为何不能请房东来接受访问,抽中的受访者不愿意配合,为何不能由其配合的家人代答等问题,均需要调查者积极、耐心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解释,以免对方误解,增加其工作量。二是协助入户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在场,某种程度会带来社会期许效应,这在涉及政府工作评价的题目中尤为明显。三是社区也是一个“小世界”,社区干部与住户的关系亦有亲疏远近,有时社区工作人员碍于情面,不好提前说明,这时的社区关系反而会带来反效果。
第四,持续的关系维护,有利于延续调查合作。由于CSS使用的是区县—村居固定抽样框,与同一社区需要持续合作10年,关系的维护非常关键。尽管稍显微薄的行政联络费是调查经费的必备项目,但这份补贴更多表达的是对其工作支持的感激与尊敬。一些能提供社区荣誉感的仪式性物品更受欢迎,如合作牌匾、水晶牌、带有调查或机构logo标识的纪念品等,既有符号价值,又能起到持续性宣传调查项目的作用。此外,CSS每期还设计了主题活动,比如2023年调查的宣传主题为“调查进万家,聚力现代化”,将调查与社区党建活动融合在一起。
第二道门:家户之门。社区配合,不代表家户就愿意配合调查。入户接触是访问前攻关的主要难点,需要访员发挥两个主要本领:
第一,妥善处理“为什么选中我家?”等疑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大大小小的入户调查蓬勃发展,但对于一般居民而言,在14亿的庞大总人口中成为入户调查的访问对象,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对于拿着身份证、访员证、介绍信的大学生敲响住户家门,居民的惊异、不解,甚至“冷漠”仍然屡见不鲜——“你是谁?”“你这是什么调查?”“为什么选到我家?”“你怎么知道我家地址?”“你这个调查有什么用?”“这会泄露我的隐私吧?”“我什么都不懂,别问我”“你要问多久?”“我没时间,我很忙”“我有什么好处?”“别再敲门了,再敲我就报警了”……为此,项目组的访员培训中有专门的“入户技巧”课程,汇总了入户访问中常见的障碍和应对之策。在实地调查中,访员会根据现场实景,灵活调取入户应对“工具包”,一一说明调查者身份、调查目的、调查意义、调查成果、科学抽样的代表性要求、受访者的重要性、访问酬劳、访问时长等信息。访员们甚至还发展出一套大学生独特的入户策略——“这是我们的作业,完不成就拿不到学分”“阿姨您就帮帮我们吧,不然我们没办法回家”“叔叔您家也有大学生吧,您看我们多辛苦,您就配合我们吧”……无论是诉苦型、哀求型还是撒娇型的敲门方式,先把门敲开了,距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第二,同时争取答话人(即开门应答的人)和受访者的合作。CSS调查对象为家户中符合访问条件的其中一名成员,答话人不一定为受访者,经常出现答话人配合、受访者拒访的情况,这也是访员迫切希望抽中答话人的缘由。但随机抽样并非随便抽样,为确保样本代表性,访员还需要完成户内抽样后再次争取受访者的配合。
第三道门:心房之门。清华大学李强教授曾指出中国人的问卷调查存在“心理二重区域”现象,即受访者具有内外有别、集体本位、掩盖自我观点等特征,并不见得对访员说真话。访员要如何在有限时空下获取更为可信的信息呢?首先,访员通过说明保护受访者隐私的法律规定和不公开声明,强调研究关注汇总信息而非个人信息,别人无法通过个人回答的信息来定位到具体的人;其次,为受访者营造一个较为独立的访问空间,这也是访员配对入户的优势:陪访的访员协助应对访问以外的环境因素,同时避免关联人员在场;再次,访员在访问后,需要对受访者的应答能力、对调查的感兴趣程度、可信度、访问环境等进行评价,提供辅助评估数据质量的信息。
对于受访者来说,访员是一生未必会见第二次的人,没有利益相关关系,在安全的环境下,可接受的话题范围非常广泛,同时,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也可将计算机辅助自访(即特定题目由受访者在平板上自我填答)和面访相结合。此外,正如访员所说,“真诚是必杀技”。访员对调查的认同,会促发他们搜集真实信息的驱动力,进而在与各式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访者需求。与不同身份的人沟通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将现场调查中获悉的小区房价、同类型从业者境况、地方收入消费水平等“地方性知识”化为经验,在受访者有所隐瞒时进行确认、提醒、追问、验证,而这种认真的态度,也会促使受访者正视调查的严谨性。
对于大型社会调查来说,社区调查既是现场执行的重要行动单位,又是数据搜集的重要层级单位。一方面,社区作为调查访员的田野现场,将社区观察、社会实践、调查方法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如何将学科发展、学生培养与基层减负、治理决策相结合,是值得科研机构探索的方向。比如,有的高校在社区建立社会工作实践基地,也有的调查将行政村与抽样实验、问卷设计、社会工作干预实验相结合,丰富大型社会调查在混合方法方面的设计与应用。另一方面,社区是横截面调查的固定样本组,持续性的社区人口、基础设施、基层治理的信息搜集汇成了丰富的社区档案,拓展了社区变迁研究视角。同时,大型社会调查的复杂抽样设计特点,需要我们格外留意社区这一重要的嵌套数据结构,如何开发利用好现有社区数据,为更稳健的研究提供支持,也是数据开放的重要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华东大区督导组长
动态调整大型社会调查的访员与受访者关系
唐远雄
毛泽东同志的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其实,他也曾强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近年来学术界开展的系列大型社会调查,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正确开展调查提供了方法的参考。
在大型社会调查中,访员与受访者的关系不仅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也决定了调查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可靠。根据访员与受访者接触的进程,双方关系主要分为三个动态变化的阶段。
正式访问前信任关系的构建
信任是社会调查中访员与受访者关系的基石。
在有中介参与的情况下,访员应充分借助中介的信誉和影响力,建立与受访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中介往往是受访者信任的个人、政府部门的机构,或者是负责执行调查的机构。如果中介是受访者熟悉或尊敬的权威人士,并且能够陪同访员一同拜访受访者,信任关系相对容易建立。如果中介无法陪同,访员可以请求中介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或书面形式如便条,向受访者进行引荐,这可以被视为信任的担保,有助于信任关系的构建。
在缺乏中介参与时,访员需直接向受访者进行自我介绍,阐明调查目的,强调信息的保密性,并展示项目相关的宣传材料,以此构建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访员的智慧尤为重要。在大规模调查中,访员采取多种策略来赢得受访者的信任。一些访员尝试发掘与受访者的共同点以建立信任。例如,通过强调访员和受访者的孩子都是学生,利用受访者对孩子教育的关心来激发同情和理解;或者使用方言与受访者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或者通过校友的身份回忆校园生活,增进亲近感;或者是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打开话匣子。访员适时帮助受访者的工作与生活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信任感。
尽管访员百般努力,拒访的情况仍然可能发生。一方面,访员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拒访情形;另一方面,只要尚存一线希望,访员还可不断尝试重建信任。许多访员在初次遭遇拒访后,通过在不同时间坚持打电话、发送微信或多次拜访,最终说服受访者参与调查。一些访员会暂时转向访问受访者熟悉的人或周边的其他受访者,让最初拒访的受访者了解调查,从而逐渐建立起信任,接受调查。
访问过程中专业关系的平衡
当受访者同意接受调查,访员和受访者之间的专业关系对完成访问至关重要。访员遵循标准化程序,主动掌握访问节奏,阅读问卷题目和选项,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追问。受访者则专注于回答问卷问题,避免涉及问卷以外的讨论,减少与访员的额外互动。在这种理想情境下,访员与受访者之间保持问答形式的专业互动最为高效。
但是,在众多社会调查中,访员与受访者之间的专业关系往往充满变数。地位差异是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受访者地位较高时,他们可能主导对话,更倾向于闲聊或回避某些问题;相反,如果访员地位较高,尤其是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访问时,受访者可能更愿意合作,但同时也可能倾向于低报收入或对与政府相关的指标给予虚高评价;在双方地位平等的情况下,受访者与访员之间的互动更为真诚,有助于收集到更真实的数据和受访者的真实想法。因此,访员需要对不同地位关系下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清晰的认识,并据此调整访问策略。
在调查初期,访员通常扮演信息收集者的主导角色。然而,当问卷触及可能涉及隐私的问题,如涉及家庭经济总资产时,部分受访者可能会选择不回答。在这种情况下,访员应尊重受访者的选择。由于大型调查问卷类型较多且耗时较长,受访者有时可能会感到不耐烦,甚至在回答涉及个人感受的问题时情绪激动。面对这些情况,访员需要及时调整访问节奏,优先安抚受访者情绪,并根据受访者的接受程度和反馈灵活调整提问方式,以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确保合作能够继续。如果受访者因紧急事务需要中断访问,访员应迅速协商重新安排访问时间。
部分受访者对调查抱有极高的热情,他们不仅认真回答问卷上的问题,还会深入思考每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对问卷的内容和设计提出批评和改进建议。面对这样的受访者,访员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平衡:一方面,要积极肯定并欣赏受访者的深思熟虑,倾听并记录他们的观点;另一方面,要维护调查的整体流程,合理控制访问时间,确保对话能够围绕问卷主题有序进行。
随着调查的推进,部分受访者对访员的信任逐渐加深,可能将访员视作情感倾诉的对象,特别是在那些平时较少与人交流的空巢老人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还有些受访者将访员看作权威人士,愿意分享生活中的难题和挑战,包括家庭、教育、健康等私人话题。这时,访员需要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访员要展现同理心,理解受访者的情感和经历;另一方面,访员应保持专业边界,不轻易介入受访者的私人事务,维护调查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在调查过程中,受访者对问卷的熟悉程度对访问的流畅性有着显著影响。在追踪调查中,不少青年和中年受访者能够迅速回忆起以往的问卷内容,从而快速理解问题并给出清晰回答。然而,过度的熟悉也可能带来问题,一些受访者可能因反复被问及相同问题而感到厌烦,或者由于先前参与过其他简单调查而对大型调查详尽的问卷感到困惑。因此,访员需要权衡提问的方式,以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
访问之外延伸关系的维护
访员收集完所需信息,访问结束,对受访者表示感谢,并根据问卷的长度和难度,向受访者支付来自项目方的相应报酬。这样,双方共同完成了社会调查。对于大多数访员和受访者来说,正式的专业关系就此结束。
然而,在大型社会调查尤其是追踪调查中,一些访员和受访者在一轮调查结束后,可能会发展出超越正式专业关系的延伸关系。一些受访者除了自己配合访问外,还会为访员提供各种帮助,如免费饮食、协助联系下一位受访者、带路等。访员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要适当以金钱或其他形式回馈。一些受访者和访员会互留联系方式,保持友好来往,甚至将对方引入自己的社交圈,成为好朋友。访员要维护好这些延伸关系,为后续的调查打好基础。
总之,社会调查中访员与受访者的关系需要动态调整。访员要通过中介或者靠自己实现从陌生到建立信任,使受访者接受调查,在访问过程中平衡专业关系,访问结束后维护好延伸关系,达到让“正确的调查”来帮助“发言”。
作者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社会调查在实践中立德树人
张春泥 孙妍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之“新”体现为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当代青年要做“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系统应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60%的今天,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广大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过程。高校肩负着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其品格和态度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统依靠课堂讲授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重考核轻实践,在“入脑入心”方面效果有限,全方位实现育人目标仍有待在隐性课堂和实践育人上拓展多样化渠道。笔者在实际工作和调研中发现,高校学生通过参与大型社会调查项目能够切实提升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了解,培养责任感、勇气、奉献和服务社会的意识。社会调查是一种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教育培养和学术发展模式,其立德树人元素值得被进一步重视、挖掘和推广。
首先,社会调查是了解社会的科学实践,为大量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岗位。21世纪以来,由国内高校自主实施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纷纷兴起,知名的全国性调查项目包括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等。这些大型社会调查项目每年或每两年以访员入户访问或电话访问形式向全国各地上万户家庭采集信息,内容涵盖国情民生、社会变迁、民意民心等各个方面。国内大型社会调查项目长期从高校招募学生访员,高校学生在访员中占比在七成以上;每个大型项目每一轮调查约能提供400—1000个学生访员或督导的社会实践岗位,且招募对象不限于单一高校。以CFPS为例,最近三轮全国调查每轮录用的学生访员超过600名,学生来源覆盖全国468所高校。这些学生利用暑假在全国各地接触和详细了解各类家庭和群众,这是他们在读万卷书之余行万里路、深入考察学校以外的人和事、了解大社会的契机。
其次,社会调查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关怀和多方面品质。新一代大学生成长条件相对较好,独生子女比例高,人生阅历和社会交往的范围相对有限。大型社会调查抽取的样本来自全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或个人,参与调查会让学生真实接触到与他们来源不同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底层和弱势群体。学生访员在询问和记录这些百姓生活各个方面的过程中能够对社会面貌、社会心态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力有切实的体会和思考。社会调查是科学性、专业性的科研实践,要求访员按照科学严谨的流程进行系统性的观察、提问和记录。学生访员从中能够亲身感受到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研精神。学生访员在访问过程中还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可能会被拒绝)和团队合作,他们的勇气、耐心、毅力、责任感、合作和友善、抗挫折能力会得到充分磨炼。例如,CSS以学生督导征文出版了三辑《仗卷走天涯:全国大型社会调查之督导笔记》,以个人故事形式展现了学生在调查中获得的各方面成长。又如,CFPS在2022年调查结束后对学生访员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访员普遍认为参与该项目使之在关怀社会和各项个人能力方面均得到提升,除能增强他们对社会调查知识的了解外,提升程度排名前五的方面依次为: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关心社会、勇气、责任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大学生从项目参与经历中感受到的提升越大。
第三,社会调查实现了学生、学术、学科相统一。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自主培养的重点在于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这种一体性能在社会调查中充分体现。在学生方面,社会调查发挥了隐性课堂的作用,让学生的知识和觉悟在实践中成长,发挥了立德树人的效果。在学术方面,社会调查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主要数据来源,以CFPS为例,截至2024年10月,其注册用户量超过15万人,产出的中英文学术成果高达8000篇。在学科方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把握和数据基础建设。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不仅服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等众多社科学科,近年来也开始支持理工农医学者从事交叉研究。
基于大型社会调查的上述价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强化其立德树人的作用。
第一,从国家层面持续资助高校开展大型社会调查项目。相较于课题组型调查,大型社会调查项目在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专业化,以及录用学生访员的数量及其高校和专业来源的多样化上具有更突出的优势,能够在立德树人上发挥更大的溢出效应。未来应将对大型社会调查项目的资助纳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中,重点支持和长期资助公共性强、专业性强、学术和政策影响力强、有持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不仅能推动社科基础数据的建设和发展,也丰富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渠道。
第二,挖掘和开发社会调查项目中的立德树人元素。社会调查的实践育人作用在过去被低估,调查项目的各环节中仍有许多立德树人元素尚未被开发利用。除了总结表彰环节外,学生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在项目设计、访员培训、调查实地执行、数据开发使用等诸多环节被进一步引导。未来应将支持社会调查纳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中,重点开发和宣传社会调查的立德树人元素。
第三,推动设立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基地。21世纪以来,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置了与社会调查相关的实体科研机构以推动高质量微观数据的采集,例如,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等。未来应鼓励和扶持这些机构设立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基地,打造调查方法研究和人才培养、数据学术公共产品服务、数字咨政、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
总之,大型社会调查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实践,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应纳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
吿读者
“调查研究”版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焦点、热点、前沿问题为引导,以科学的调查研究为方法。为广泛汇聚共识、深入解读各类现象和政策,欢迎您来信(shehuixue_sscp@cass.org.cn)畅谈对本版所论及问题的思考,提出期待研讨的重要议题及优化版面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设“读者来信”栏目(来信请注明投稿栏目),不定期刊登诸位的真知灼见。诚邀赐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余朋翰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