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试着用这样一个比喻形容律法与福音:
假如有一个班级,不要问我假如是谁,这个班里有表现好的学生,也有表现不好的学生,有得分高的学生,也有不及格的学生。
考试有一个满分,但实际上因为题目难度的原因,没有人能拿到满分。
对班班里的学生,老师该怎么办?
一种老师的方式是,按着成绩对学生区别对待:成绩越好,就给予越多的肯定和鼓励;成绩越差,就给予越多的批评和惩罚。
可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再怎么鼓励,他们也拿不到满分;成绩差的学生则越被批评越消极。最后可能两种学生都没了信心:
好学生不再以满分为目标,而是互相攀比,只要自己比别人分数高就沾沾自喜;差学生索性放弃,不再追求好成绩,甚至对成绩嗤之以鼻,对老师的话也听不进去。
另一种老师则邀请学生们进入ta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不管考试结果如何,大家在老师眼中都是“满分”的学生。老师仍然会提醒大家“满分”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会降低,而且仍然是学生们成长的方向。不过在这里,好学生们不用焦虑自己还没得到的分数,差生们也不用因为自己做得不好就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们,会不会更能够自发地靠近满分的标准呢?
学生们要生活在第二种老师的班级里,需要接受老师的邀请,还要认同成绩的标准,并且相信老师已经把他们当做“满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