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总结2024年全国民委系统工作,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强调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民族工作新贡献。会上,黑龙江、江苏、湖北、广西、云南、宁夏等6省区民族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现将会议发言摘登如下——
扎实筑牢祖国北方安全屏障
□ 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黑龙江省是我国9个陆地边疆省区之一,有3000公里的边境线,承担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职责使命。近年来,黑龙江省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祖国北方安全屏障更加坚实可靠。
坚持高位部署推动,把兴边富民行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调研谋划新时代兴边富民工作,制定实施工作方案,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强化工作任务落实。将兴边富民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召开省委常委会、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省兴边富民行动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确定重点任务,分解责任紧盯进度,推动落实。发展成效不断显现。边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连续13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边境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不断强化发展动力,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紧盯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发挥边境地区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萝北县成为国内最大的石墨精粉生产基地,黑河寒地试车量占全国80%以上。成功举办“民营企业进边疆·龙江行”大会,现场发布签约项目99个,签约金额391.8亿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沿边立体交通网络,9个边境机场通航运营,边境公路总里程达3.5万公里,“醉美龙江G331边防路”成为网红打卡路线。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开放增动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欧班列累计通行量突破3万列,对俄农业合作规模居全国首位。
大力增进民生福祉,积极营造凝心聚力强边稳边的人才发展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中心城镇引人聚才兴业的作用,边境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实施青年志愿者助力兴边富民计划大学生支教团等项目,确保每个边境行政村都有1至2名大学生。开展“组团式援边行动”,确保每个边境县都有一支专业援边工作队。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高校与边境县开展合作办学。不断改善边境地区群众生活福祉。创新政策供给,加大边境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文件20余个。实施更有力的护边补助支持政策,进一步提升边境居民待遇,改善安居守边条件。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维护边疆稳定。强化宣传宣介。打造“点线面”结合的“铸牢”宣教矩阵,在边境地区累计宣讲2970场、受众达6.6万人次,举办“火红榴花向阳开”送文化下乡展演,建成49个“铸牢”教育实践基地。深入实施“三项计划”。抢抓黑龙江省文旅火爆“出圈”机遇,突出“融”的导向,实现边境旅游联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参与人次超过1.5万次;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打造饶河县欣民社区等一批互嵌式社区。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开展“宪法边疆行”等普法宣传活动,在边境地区设立基层民族事务服务中心13个,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拓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
□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湖北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知音湖北”文旅品牌,吸纳11万边疆地区各族群众到湖北安家落户,着力推动各族群众在城市社区、园区、景区“遇见”,积极拓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社区共建共治,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向齐抓共管转变。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实施“新湖北人”计划,实现各民族流动人口同等享受社保医疗、子女教育、户口迁移、社会救助政策。建设服务各族群众“红色物业”、服务中心、站点960个以及“红石榴学堂”“红石榴广场”1400余个,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4300余场次;建成社区商户联盟230余家,设立社区公益基金162只,先后为边疆地区流动人口协调租赁门店412个,落实临时性帮扶资金1100余万元,帮助657名边疆来鄂群众子女顺利入学。全省多民族家庭新增1.1万户。城市民族工作由部门单打独斗向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区共建共治、多方齐抓共管转变。
坚持园区共学共事,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向全方位互嵌共融转变。发挥科教大省和“九省通衢”优势,实施56项“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77项“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探索建设各族青少年携手共学的教育园区和各族群众团结共事的工业园区。组织边疆地区青少年到湖北开展主题研学、夏令营等活动510批次,结对学生1.2万人。连续3年组织茶企业开展“送茶、送文化、送健康”边疆行,举办“长江三峡情 中华一家亲”十省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活动。探索“政府引导+劳务协作”,与西部省区建立“两地四方”合作机制,开展“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定向开发岗位4000余个,开展技能培训1.1万余人次,帮助2.5万名边疆来鄂务工人员实现稳定就业,300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鄂就业创业,260余名边疆少数民族与湖北群众喜结连理。新疆籍青年玉苏普江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在长江边两天勇救3名落水者,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城市民族工作由少数民族从边疆农村进城向湖北人民与边疆地区群众双向奔赴、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共融转变。
坚持景区共享共乐,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向既“管肚子”更“管脑子”转变。实施35项“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依托城市景区、旅游度假区等促进各民族共享共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策划推出“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文旅形象标识,编制实施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展“重走昭君和亲路”“湖北DOU是好风光”十大旅游促融行动,打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昭君文化旅游节”等17个文旅融合品牌,推出唐崖土司城遗址、昭君出塞、屈原故里等16条主题线路,举办“走进丝绸之路”等活动78场次。在互联网发布“疆湖好故事”系列短视频,浏览量超4亿次。2024年,湖北人民赴边疆地区旅游超800万人次,接待来自边疆地区游客超5000万人次,各族群众在旅游度假中交流互鉴、精神相依、人心归聚。
纵深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1951年元旦,云南26个民族代表立碑盟誓,郑重许下同心同德跟党走的誓言。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云南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纵深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出台“铸牢”教育实施意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2024年省委常委会7次、省政府常务会5次研究部署民族工作,调整省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进行示范区建设专题询问;省政协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专题协商。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组织“铸牢”主题宣讲1.6万余场、覆盖110万人次,在边境一线实施“红旗飘飘”工程,“感恩总书记、感恩共产党、感恩新时代”成为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促进文化相通,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搭建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平台,精心承办国家民委开展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举办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等文化活动。丰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完成560万字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编纂,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书系、古籍书系等,云南民族文化宫建成投用。深化304所“铸牢”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使用实现全省高校全覆盖,1.7万余所学校完成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3至6岁在园儿童普通话普及率达99%以上。
推动互嵌互融,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建设推动各民族广泛“三交”,召开全省旅游促“三交”现场会,推出162条促“三交”旅游线路,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1亿人次;实施边境旅游示范村建设,打造“旅居云南”品牌,省外来滇旅居人数达380万。率先出台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见,全年举办相关赛事活动2000余场。开展“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组织2.9万余名青少年跨区域、全方位交流,常态化开展红色主题、非遗主题等研学活动。
发展民生福祉,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物质基础。高质量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70元,启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工作,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精神文明建设,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防意识显著增强。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14个示范县、37个示范乡镇(街道)、272个示范村(社区),打造100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现已完成660个。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质升级,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至97.61%,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将“铸牢”主线贯穿对口支援协作全过程各方面
□ 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江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年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发挥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优势,着力把对口支援协作打造成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工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江苏力量。
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协作的第一要务,续写“山海情”。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80%以上的对口支援协作资金用于解决教育、医疗以及供水、道路等各族群众牵挂的民生问题。拓展合作办学、异地办班、中高衔接等模式,全省138所学校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55所中小学开展结对共建。实施“组团式”医疗援助,“心佑工程”团队、无锡明慈医院医护人员等远赴青海、新疆、西藏等14个省区,义务筛查15万余人,免费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00余人。推进10大类80个“民生微实事”项目,建成一批“温暖屋”“连心桥”“团结井”“致富路”等民生工程。
始终坚持把产业赋能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走好“共富路”。突出“输血”与“造血”并重,帮建产业园区、创业基地、社区工厂等产业发展载体,帮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擦亮西藏“拉萨好水”、新疆水果、青海牦牛肉等特色产品名片,帮助发展西藏拉萨净土健康、新疆纺织服装、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助推产业高质高效融合发展。出台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计划,23家企业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当地高校毕业生提供1017个就业岗位。举办“江苏—青海经贸合作洽谈会”“江苏名企走进海南州”系列活动。
始终坚持把深入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作为情感纽带,画好“同心圆”。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行动”民族艺术展演等活动,指导省内7家研究基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联合体,在新疆霍城县等地成立研究中心,加强交流互鉴。高标准援建图书馆、融媒体中心、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在文化人才培养、文艺创作演出、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帮助创排《游原·寻梦:当昆曲“神遇”藏戏》《林公渠》《小白杨》等优秀作品,支持《天·梦》《解忧公主》《玛纳斯》等开展巡演活动,画出共有精神家园最大“同心圆”。
始终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核心驱动,铸牢“共同体”。持续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暨“红石榴就业行动”,带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11.7万人来苏就业。常态化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以实践互动、志愿服务和“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为抓手,牵头成立“铸牢”教育联盟,推进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流。2024年共举办200余场交流活动,1万余名民族地区青少年在15条经典研学线路中感知江苏古韵今辉。出台深化旅游促“三交”实施方案,举办“至今千里赖通波——江苏大运河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主题展陈,打造拉北旅游环线、塞外江南·诗画伊犁、大美青海·圣洁海南等旅游线路,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出台《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动态完善。当前,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个集体、21名个人、2个中直驻桂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全区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在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广西认真落实《行动方案》的工作安排,并努力在制度建设、指标体系、理论研究、政策调整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探索、深化落实。
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常态长效推进示范区建设。将自治区民族工委升格为自治区党委民族工委;成立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书记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分别任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研究会,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会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出台推动示范区建设的专门决定并持续落实落细,自治区政协连续三年开展建设示范区“委员行动”。去年,自治区党委还先后召开示范区建设动员部署会、工作推进会、市委书记片区会、政党协商座谈会、现场推进会等会议对示范区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引领带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努力使主线要求更加具象化、标准化。对标中央部委文件精神,结合广西开展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等“五个家园”建设目标任务,在全区探索试行《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评价指标》。在国家民委指导下不断细化完善,在崇左市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估指标体系试点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督办清单“三张清单”,不断健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等制度机制,努力为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积累经验。
健全完善理论研究评价奖励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界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研究制定研究基地影响力评价指数和优秀研究成果评选工作办法。一方面,从研究团队、学术成果、决策咨询、服务重点工作等四个维度综合考量各研究基地影响力,并根据影响力指数排名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引导各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明确优秀研究成果的评选标准,对有影响力的政治建议、咨政报告、理论文章、理论专著等给予适当鼓励。
稳慎推进民族工作政策法规调整完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结合全区统一开展的法规文件清理工作,系统梳理评估现行有效的132件民族工作相关法规,稳慎推进调整完善工作。
下一步,广西将不断深化对示范区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推进“五个家园”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的组织协调和工作落实,奋力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头兵,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夏的重大使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后,宁夏将表彰大会精神与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一体学习贯彻,有力推动大会精神在创建示范区实践中落实落地。
坚持根本遵循,始终确保示范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理论研究正本。建好自治区“铸牢”研究中心,用好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铸牢”研究基地,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完成相关课题100余项。加强宁夏各民族“三交”史料研究,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精准宣传施教聚心。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工程,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纳入各级党校培训班次,宣介用好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组织开展“百场万人”宣讲和模范事迹报告会800多场次。深入开展“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宣传活动,拍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短视频,全网推出相关报道7200余篇、浏览量2.85亿次。强化文化浸润铸魂。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在全区所有中小学推广“行走的思政课”经验做法,开展“石榴花开校园·籽籽同心向党”主题活动,实现全区3265所学校全覆盖。
突出“铸牢”主线,不断拓宽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坚持“融”的导向,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促融合。持续深化示范创建活动。创新工作模式,系统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示范区创建。统筹推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制定坚持“铸牢”主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方案,实施凝心铸魂、共同富裕、互嵌发展等“五大行动”,“黄河水甜、共产党亲、习近平总书记好”成为塞上儿女最共情的表达。纵深推进“三项计划”,3000余名中小学生与北京、福建等地青少年开展交流活动;实施旅游景区铸魂提质三年行动,发布10大示范案例和5条主题线路;促进“插花”安置的123万移民群众互嵌交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69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80多个“长城花园”式社区,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点赞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
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示范区创建的制度机制。健全全覆盖学习、精准化宣传、常态化教育、一盘棋工作、法治化保障的“铸牢”制度机制。围绕认同、发展、治理3个维度,构建可示范的示范区建设标准体系。构建能管用的政策体系,建立审核、评估、调整机制,将“铸牢”主线贯穿政策制定、法规出台、项目建设全过程。修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健全促进“三交”机制,推动区内外各民族人口跨区域双向流动融居。构建落得实的责任体系,把“铸牢”主线要求写入“三定”规定、纳入“三察(查)一体”机制,自治区党委统筹谋划“铸牢”工作,人大出台加快建设示范区《决定》,政府制定“十个到位”工作举措,政协围绕“三项计划”开展专题协商议政,纪委监委围绕示范区创建开展政治监督,凝聚起落实主线要求、努力创建示范区的强大合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李翠 郑涵月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