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抄写第69天:《论语》
《论语》开篇,孔子说了三句话,最后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估计是每个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话,义务教育阶段,这是要背、要考试的一句话。
如今读来,觉得是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当年一直只把它当作语文考试内容,背背而已,很少想到在生活中运用。
人的情绪升起的那些时刻,很多时候不就是因为“人不知”而“愠”了吗?
多数情况,人与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我知道的,并不是你知道的;你知道的,其实我并不知道。
但,人往往会认为:我以为你知道,你以为我知道。
基于这样“知道”的假设,沟通往往会情绪很大。
所以,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醒我们,“人不知”,其实是正常的,你不要“愠”,但是呢,要做到“不愠”,是很难的,因为你脑袋里,往往装着“你本该知道”“你就该知道”的前提假设,就会忽略、甚至不屑于去向对方确认信息,消除信息差。
所以,孔子才说,当你知道“人不知”,做到了“不愠”,你就是“君子”了。
原来当“君子”这么容易。
当然,最关键不是当不当“君子”,这句话的前半句“人不知而不愠”才是重点。
真做到了,估计一个人天天会心情平和、舒适。生闷气,发飙、指责、抱怨、唠叨这些都少一大半了。如此,“心顺”则“人和”,“人和”则“家和”,则“事顺”,“万事”就“兴”了。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可以像老太太念经一样念,念上百遍千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