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守正创新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自主知识体系
春日里的中国人民大学,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4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三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系列研讨会。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探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实践路径。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揭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战略联盟成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夜,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是全国学术界的奋斗目标。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核心任务是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汇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中。在守正创新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继于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立足于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沃土,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积淀于充分吸纳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民族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体现着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力量来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人民大学举全校之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一号工程”,坚持“一个根本”,把握“两个结合”,深化“三大体系”,答好“四个之问”,团结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守正创新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表示,新征程上,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是一项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凝心聚力,共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的广度和深度。
在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看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必须打好一个攻坚战,做好四篇大文章,即学风和文风攻坚战,“坚持”“扎根”“赓续”“厚植”四篇大文章。新时代理论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端正学风、改进文风。要坚持“两个结合”,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扎根中国大地,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感悟思想伟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学术根基,增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表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具有三重内在逻辑:一是深入探究党的创新理论对真善美的追求,阐释背后的真理、伦理和情理;二是讲好体系化、学理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联系;三是超越传统主体性理论的自闭性、排他性和扩张性,构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中国自主主体性理论。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
“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如何进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的研究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提出,“两个结合”是回答时代和实践的重大问题、保持马克思主义活力的重大举措。“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开辟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对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郭湛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从大文化观的哲学高度构建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既包含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突破,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主体性、原创性、体系性和开放性。”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谈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总和”中、于“源头”处共同着力,既要广采众长,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加快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建设有根脉的、有源头活水与无限生机活力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院长吴向东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概念,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文化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构建了理解文明演进的新范式,更为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脚踏实地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建构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将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核心。
回想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场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瑞龙仍历历在目。杨瑞龙说,中国经济学不是国别经济学,也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中国案例,而是具有独特研究范式的一套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的经济学者必须脚踏实地深入实际,努力挖掘与发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背后的理论逻辑,并凝练出新的范畴。随着直面现实的研究成果不断积累,逐渐把这些范畴结构化、理论化,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胡乐明谈到,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是坚持中国立场、植根中国传统、立足中国实践、诠释中国经验、具备原始创新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类型多样、理论范式多元的综合知识体系,呈现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要准确把握基本内涵,推动中国经济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治理体系的系统变革。
“满足人民需要,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刘凤义表示,以人民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要求对宏观经济治理的主体和手段进行同步调整,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对于如何将习近平经济思想有机融入教学课程,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蒋永穆提出,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容丰富、理论深刻,要在现有课程内容中进行恰当衔接、有机融入。
共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创新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话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共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魂脉”,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根脉”。可以说,没有这两者的结合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王中汝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初创、发展、调整的过程,既有辉煌的学科历史,也面临着现实的发展难题。当前,党中央的重视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振兴提供了全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振兴奠定了实践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珍惜难得的发展机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科的振兴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方雷认为,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应该有所作为,并且大有可为。要强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支撑,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战略定位,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学术体系的完善和话语体系的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衡表示,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要聚焦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凸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特色,进一步加强方向凝练,加强学科统筹,加强整个学术队伍的建设和学术资源的调配。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把理论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使理论彰显出更加有效的现实解释力和更加磅礴的实践引领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