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青春如歌,有一群大学生,怀揣着梦想与热情,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看在这个假期他们有趣有益的实践经历吧——
追寻先迹,感悟传统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筑梦 青春力行”社会实践队前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春节”非遗内容和活动,从“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四个方面深入实践,解锁非遗文化密码,从文化传承发展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通过参观走访朱子故里,实践队员充分认识了朱子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努力把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相结合,实现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感文化之韵,品节气之美”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实践团队前往郫都区唐昌镇先锋村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实践队成员学习了菜籽榨油、稻谷剥壳等工艺,体验了打糍粑、包饺子、熬腊八粥,体会节气特色美食背后的辛勤与智慧,感受到传统节气的独特魅力。实践团队在当地开展“二十四节气知识科普”讲座,结合线上直播助力节气文化的推广。团队成员展示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并邀请小朋友上台演示,在互动中增强青少年对节气文化的认识理解,传播养生知识。
帮扶绿春发展,感受民族风情
重庆大学“青衿筑梦·绿春茶韵”实践团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文化教育、乡村建设等方面情况,见证重庆大学定点帮扶绿春发展成果。
为了解绿春县发展历史及哈尼族民族文化,实践团师生参观了绿春县博物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从精美的哈尼族服饰,到他们独特的建筑风格;从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到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实践团师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哈尼族人民创造的绚烂历史以及绿春县丰富的文化资源。
以爱之名,温暖寒冬
河北工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陕西分团成员在陕西省富平县开展支教服务,他们以天津快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富平柿饼倾情代言,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未来,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秉持“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做实事、搞实业,以青春之名,深度探索更多可持续、多元化的教育和助农新模式,用实际行动践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庄严承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2025年寒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传源书院守源传志实践队深入重庆市铜梁区和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开展了一系列以“体育+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对舞龙和茶文化的深入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探索了体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大家在寒假
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呢
快来评论区一起分享
更多教育信息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