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康苏镇的群山深处,一支由民警、辅警、退休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农牧民组成的乌恰县公安局康苏派出所“康苏义警服务队”活跃在乡村阡陌间。自2019年成立以来,这支50余人的队伍继承红色基因,深入田间地头化解矛盾、普法宣传,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换取民心,成为边疆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生动实践。
从“三尺巷”到“田间账”的智慧
康苏镇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汉族等多个民族聚居。针对土地边界、草场划分等常见纠纷,服务队创新“五步法”调解机制:学政策、听诉求、辩法理、分责任、和邻里。
2025年4月5日,在康苏镇阿依尕特村六组村民哈坦·苏来曼与托和托日巴依·阿合马提因宅基地边界堆放杂物引发冲突,服务队队员退休教师图尔迪拜克·斯马依第一时间向服务队民警买买居马.要尔地巴衣、司睹为机反映情况,而后民警邀请村委会、司法所共同丈量土地,最终以“各让三尺”的方式化解矛盾。自服务队成立以来,类似案例在“康苏义警服务队”的调解记录中已累计1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
在春耕时节,义警们化身“田间调解员”。2025年3月,服务队在克孜勒苏村春耕现场调解2起土地纠纷,通过“以案释法”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引导群众依法解决问题。在阿依尕特村阿依尕特牧场牧民赛里木·克依木的羊群误入邻村草场,义警退休干部克热木·卡斯木连夜协调双方,用柯尔克孜族“草场共牧”的传统习俗说服当事人,避免了一场群体性冲突。
克孜勒苏村的“田埂子战争”
2025年4月8日,康苏镇克孜勒苏村一组的麦子田里,村民尧力达西·玉努斯和阿布力米提·努尔正在田里吵得面红耳赤。
“你的羊啃了我的麦苗!”尧力达西攥着被啃断的幼苗,用柯尔克孜语吼道。
“田埂子划错了,这是我的地!”阿布力米提不断反驳,手指在田埂地上划出深深的痕迹。
后来买买提居马得知情况,带领司睹为机以及义警服务队队员阿曼吐·买买提扎依尔立即赶赴现场。与村民在纠纷现场的田埂上进行调解。买买提居马用柯尔克孜语安抚尧力达西:“老哥,先别急,我们带了测量的,今天一定把田埂子量清楚。”司睹为机则转向阿布力米提,轻声细语地说:“大哥,咱们先看看当年的承包合同,好不好?”
随后,两人带着服务队从村委会调来1998年的土地台账,又请来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现场测绘。烈日下,买买提居马和司睹为机拿着卷尺在田间奔走,他们用卷尺丈量土地,阿曼吐在一旁记录数据。
“阿布力米提老哥,你看,田埂子往东偏移了2.1米,确实在你的承包范围内。”买买提居马将测量结果展示给双方,“但老哥您的羊啃了尧力达西兄弟家的麦苗,得赔偿损失。”
“这样吧,我家有两捆苜蓿草,赔给你喂羊。”阿布力米提主动让步。尧力达西却摆摆手:“算啦,都是邻居,下次看好羊就行了。”两人在调解协议上按下手印,并握手言和。
大棚里的“法治课堂”
当天下午,阿依尕特村的蔬菜大棚里暖意融融。买买提居马、司睹为机和义警服务队员图尔迪拜克·斯马依正在给村民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
“大家看这个案例——”司睹为机举起手机,播放一段调解视频,“去年铁列克乡有两户村民因为大棚承包权打官司,法院判的时候就看合同有没有村委会盖章。”
“司警官,我家的大棚合同到期了,想续签要找谁?”村民古丽尼沙·艾买提举手提问。
“先找村委会,再到镇农业办备案。”队员图尔迪拜克补充,“要是遇到纠纷,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义警服务队。”
说话间,大棚外传来争吵声。司睹危机快步走出,只见村民艾山江·买买提与邻居阿不都热合曼·吐尔地正拉扯着水管。
“他把水引到自己的棚里,我的西红柿苗都蔫了!”艾山江急得直跺脚。
“我的棚地势高,水自然流过来!”阿不都热合曼反驳。
司睹为机查看了灌溉系统,发现分水阀被人为调大。他掏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宣传册,讲解道:“未经同意私自改水,违反了第76条,要罚款的。”图尔迪拜克则协调村委会重新分配水量。半小时后,清水重新流入艾山江的大棚,两人喜笑颜开的开始了农活。
背包里的民生账
每周三,买买提居马和司睹为机都会背着装满法律宣传单、药品的背包,走访独居老人。
“司警官,我孙子的身份证快到期了,能帮忙代办吗?”阿依尕特村79岁的伊敏江·米马你大爷颤巍巍地递上户口簿。
“没问题,明天我带相机来给孩子拍照。”司睹为机边记录边往老人手里塞降压药,“按时吃药,有啥困难随时打我电话。”
在克孜勒苏村,买买提居马发现村民图尔荪江·艾提江家的农用车反光条脱落,立即从背包里取出反光贴:“大叔,夜间行车反光条是保命符,我帮您贴上。”他还掏出《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单,向村民逐条讲解。
师徒传承,从“徒步调解”到“数字警务”
买买提居马的警服口袋里,常年揣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从警31年来调解的400余起纠纷。“调解就像擀毡子,得一层一层铺,急不得。”他常对司睹为机说。
2024年6月14日,克孜勒苏村两户村民因羊圈占地闹得不可开交。司睹为机提出用无人机航拍取证,买买提居马却拦住他:“先别急,去听听他们怎么说。”两人在戈壁滩上蹲了3小时,听双方讲述家族恩怨,最终买买提居马用柯尔克孜族“草场共牧”的传统习俗说服当事人。
“师父教我,法律是准绳,人情是温度。”司睹为机说,“他用脚步丈量民情,我用数据传递政策,这就是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民族团结的“活字典”
买买提居马的调解笔记里,既有《民法典》条款,也有柯尔克孜族谚语:“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警民携手,平安常在。”在调解中,他常将法律条文与民族习俗结合。
2024年7月23日,阿依尕特村柯尔克孜族与维吾尔族村民因水渠分配发生冲突。买买提居马请来双方长辈,用柯尔克孜族“饮水思源”的传统和维吾尔族“团结互助”的谚语化解矛盾,最终达成“轮流灌溉”协议。
“法律是剑,习俗是盾。”买买提居马说:“只有剑盾合一,才能守护好边疆的平安。”
“康苏义警服务队”的“朋友圈”
近年来,“康苏义警服务队”的“朋友圈”越扩越大。退休教师买买提居马·阿布都发挥双语优势,在调解中融入“三尺巷”“六尺仁义”等典故;牧民克热木·卡斯木带领10余名村民加入义警,形成“老带新”传帮带模式。2025年以来,义警服务队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条,协助排查安全隐患19处,帮助民警调解矛盾纠纷14起,而每周一由派出所召开的“警民恳谈会”成为了问计于民的“连心桥”。
当前,在康苏镇农牧区,义警们的身影依然忙碌。他们调解的是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夫妻纠纷等,温暖的是民心;宣讲的是法律条文,播撒的是和谐。正如柯尔克孜族谚语所说:“草原离不开清泉,边疆离不开团结。”买买提居马和司睹为机这对师徒,用31年的坚守和创新,让“枫桥经验”在帕米尔高原生根发芽,成为边疆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常 佳
稿件来源:平安乌恰